中文之樹

By: 趙海鷹老師

在蘭加拉第一國語學校,每個週六你都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一輛接一輛車駛進停車場,家長們紛紛把孩子從車裡領下來,匆忙奔向教學樓,奔向各自的教室。隨著鈴聲響起,教室裡很快傳出了孩子們清脆的朗讀聲……。

蘭加拉第一國語學校目前有一千多名學生,學生們分別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家庭。這些學生學習的起點不同,學習熱情也有差異,但他們都關心著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兩年後、五年後、甚至十年後,這些堅持學中文的孩子究竟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也許,下面的故事能給出一個答案。

一、母親的堅持

李家安出生在加拿大,從小跟父母在家講英文和廣東話。六歲開始學中文,一年後媽媽發現孩子只會認得一些字,幾乎聽不懂國語,更別提說了。這時她突然意識到:如果僅靠一周兩小時的中文課,要讓孩子達到用國語交流的程度是很難的。作為母親,可以不辭辛苦接送孩子上下學,可以為孩子做美味的飯菜,為什麼不能堅持跟孩子講國語呢?從此,媽媽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持跟孩子在家裡講國語。常言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放棄這麼多年的習慣突然改說國語,剛開始覺得彆扭,孩子也聽不懂。可是這位媽媽把心一橫,堅持!一周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孩子慢慢聽懂了,也漸漸地張開嘴講了,幾個月後,媽媽欣喜地發現她幾乎能和孩子正常溝通了。多年後,這位媽媽風趣地說:「剛開始確實是非常難,可咬緊牙堅持住,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啦!」

十多年過去了,李家安同學不僅多次在校外的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中獲獎,同時還獲得過很多次本校的成績優良獎學金。當然這一切都和媽媽常年堅持跟他講國語是分不開的。

二、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袁蓉三歲來加拿大,現在學習中文已經有十一個年頭了。剛開始學寫漢字的時候,覺得非常難,為此曾哭過、恨過,可過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漢字好神奇啊!帶三點水的字和水有關,月字旁的字和身體有關⋯⋯ 還有,“雨”字和下雨的樣子很像,“門”也像家裡兩扇大門。為了了解更多的漢字,把中文學好,她認真地去學每一個漢字,按時完成每一次作業。即使是有事不能來上課,她也都把作業補上。隨著年級的增高,她的識字量也逐年增大。在一次作文中,她寫道:「至今為止,我寫過22本作業,但我從來沒有留下過一行空格,它是我十一年來學習的成果。」

現在的袁蓉除了能讀書、讀報外,還常常上網看中文小說,有時也跟遠方的爺爺奶奶聊聊天。

三、興趣的力量

林峰從小是聽著《西遊記》故事長大的。儘管他出生在加拿大,但受家庭濃厚中文氛圍的影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中文,一有空他就和爸媽一起看看中文電視劇、電影。自從看過《三國演義》以後,他就對中國的五千年曆史著了迷,沒事的時候,喜歡“研究”朝代、皇帝及歷史英雄人物。在中文課上,他的學習積極性最高,無論是見到漢字、還是見到成語、古詩、 他總能和他熱愛的歷史聯繫上。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從小培養孩子對漢語的興趣,對他們的中文學習將有著神奇的作用。

以上的三個故事,也許是個特例,但說不定就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其實,學中文就像種樹一樣,首先你要讓它紮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所謂的土壤,就是語言環境。除了堅持上中文課外,更重要在家裡講國語。其次是要勤澆水,即每次都要完成作業,學過後經常複習。最後是多施肥,即多看看中文電視,多讀中文書。

願每個孩子的中文之樹都能根深葉茂,樹壯果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