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生的土壤而不是園丁
By: 許平 老師
雖然從小就嚮往像前輩們一樣做一個桃李滿天下的教師,然後如願以償28歲就站在大學講台。可是因為移民這一切的夢想都暫時被擱置了。我們這一代人似乎肩負著正興國家經濟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幸運的是經過多年擱置後的夢想,又不經意間在美麗的蘭加拉第一國語學校實現了。
也正是這個夢想讓我意外收穫了更多的豐盛。今年學校給了我一次暑假去北京參加華文教師資格培訓的機會,便有了一次在北外和全球華文教師共聚一堂,聆聽北京最優秀的教師授課。難得的提升和進修同時又是一次中華歷史文化的回顧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我們不僅學習上好中文課的經驗和技巧,還從頭到尾重讀了一遍中國和人類發展歷史和文明,參觀古蹟和中國博物館更加增進了切實感受。豐富的中國文化不僅體現在四書五經,儒釋道上,還有琴棋書畫的陶冶。我們也很幸運地聆聽了中國傳統的京劇,古琴的介紹和演奏;體驗了中國書法和國畫;修煉了太極和練習了民族舞。一動一靜,讓我們體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無處不在的文化底蘊,留給我們子孫後代豐盛的精神食糧。
帶著這次對中華文化系統的整理回顧,學習和熏陶,回到了學校新學期的講台上,我更加喜愛和有信心做好華文傳播和推廣這個本職工作。在新學期的課程中也採用了北京中小學優秀教師的各種獨特有效的教學方法,活學活用,立竿見影,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北大附中的黃老師在教授古詩詞時,用缺字,變字體比如柳體、篆體、甲骨文等,讓學生反复朗讀,既無形中增加了背誦的元素,又讓學生在變化中學習,感覺幾遍下來,詩詞學完,學生既理解了這首詩詞又不知不覺中背了下來。這個方法也被我運用在這學期的中文課上,受到學生的喜愛,學生越讀越有興趣,聲音越來越響亮,也許是這個有音律和節拍的喜悅讀書聲,感染了在門口等待的家長。聲音落下正好下課的鈴聲響起,家長忍不住在門口向教室豎大拇指表示讚賞。
北師大理論和實踐經驗極其豐富的教育心理專家聶老師的兒童心理學課程,也讓我在對孩子們課堂表現的行為和背後的心理因素,有了感知力及應對能力。尤其是她說的關於教育和教師的理念深深影響我。她說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的是自我教育。教育是一種服務,猶如土壤服務於植物。土壤不像園丁,不會修理花草,但卻把全部的愛給了花和草,土壤在培育植物的過程中豐盛自己。這個理念也被我認同並運用在新學期的課堂上。我不再在心理上排斥調皮的孩子,而是和他們通過交流而彼此理解,和諧相處。既要理解孩子們活潑自由的天性,又要在規矩和自由中找到授課解惑的空間。看起來似乎矛盾的理念,其實這是充分考慮孩子天性需要,又考慮學校傳授知識的功能。
通過這次和各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們同吃同住,經常交流,也得到一些真傳:老師從學生興趣點切入,自然導引到所學的內容;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老師要把控好課堂學習節奏,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習內容要豐富有趣,變化形式,讓學生樂於接受。夢想總是美好的,但腳下的路也要一步一步踏實地走下去。好在走在自己喜愛的路上,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會開心地走下去,爭取做一個稱職的老師,無愧于這個時代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