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字漫談

By: 張明卿老師

語言發展和本土文化息息相關,但也隨著居處變遷,產生流變或結合他鄉異語。在我的教學生涯中,遇到學習中文說出讓人聽來覺得莫名奇妙的話,其實也不是中文程度的問題,而是他們的母語或結合當地語言產生的「新品種」,讓我們說慣了國語的人感到奇怪!

一位來自印尼的華僑,還保留著閩南母語的說話方式來學習國語。有一次,他用閩南語說:「把門蓋起來!」我一時想不出,要如何把門「蓋」起來?我告訴他,用國語應該說成:「把門關起來!」經過一番解釋,我開始了解,原來幾百年前他們的祖輩受住樓形式影響,因此才會產生「蓋門」的觀念與語詞;又有一次,來自滇緬的僑生說:「我們那邊的人,把『不曉得』說成『曉不得』」,聽起來有點新鮮感;碰到上海來的人常把「兩」直接取代「二」,例如說「兩年級的學生」。

來到溫哥華後,有一次聽到小朋友在吵架,他們竟然借英語用中文表達,說出「你的『點』是什麼?」許多新世代的語言也隨著時代演變,產生更多的火星文。到底學習語言該不該嚴格限定在純正的語言規範格局裡,恐怕見人見智,但是如果能夠理解語言文字的奧妙,學習起來將更有樂趣!

由於溫哥華有不少說粵語的華人,他們所用的詞,有時也令說國語的人一時難以理解。例如粵語說:「我同你傾一陣」、「好凍喔!」、「雪櫃」、「肥佬」、「寫字樓」、「好驚」、「燒鴨」,原來就是普通話的「我想同你談一下」、「好冷啊!」、「冰箱」、「胖子」、「辦公大樓」、「很怕」、「烤鴨」的意思。這當中「傾談」、「冷凍」、「冰雪」、「肥胖」、「驚怕」、「燒烤」是同義複合詞,是語言使用習慣不同所致,得看說話對象而注意使用。

在教學過程中,這些語料或可為正式語法的教學增加樂趣,但最好還是言歸正傳。如果老師能以一種細究的方式去引導,也可以引發學生思考語言與地域環境所在的關係,進而在樂趣中學習到不同的詞語產生哪些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再則提到外國學生來到台灣學習中國文字的經驗談,一位來自紐約的舞蹈家,第一次見面,她就說:「我被中國字迷住了,每次看到中國字,我就想到舞姿!」這句話也令我振奮,原來中國文字不止是寫在紙上,同時也可觸發律動的肢體語言動作。我在教學中發覺,其實小朋友在學習漢字時,並不怕寫字,還看到他們連不認識的字也寫得很有趣。他們告訴我,他們在畫畫字。正是這種「舞動」、「畫畫」的觀念,讓學習中國文字生動有趣,而不是只有像背誦英文字母一般。中國字單音獨體,世界獨一無二,能發展至今,是先人智慧的表達方式。就好像Lego遊戲的零組件一般,如果只有單調的幾個零組件,拼湊起來的玩具就簡簡單單;而越多的零組件則能組合出更多的主題或場景。

漢字一字一音,它與口語相對應。說話人說出一個聲音,寫字時就可寫出一個文字,一字有一字的聲音,一字有一字的意義,比較單純。它不像英語,一個字意有單音節、有複音節的,字的音節長短不等。漢字比較穩定,不受「性別」、「時態」和「數量」的限制,它不像西洋文字,有陰性、陽性的限制;有過去式、現在式等等時態;有單數、多數的變化。經統計,漢字中,形聲字占了76%,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先把握好形音義的基礎,類推學習,就能快速的掌握發音,這也是為什麼會產生「有邊念邊,沒邊念中間。」或「有邊念邊,沒邊讀旁邊。」這雖不是精確的說法,卻是很多人學習漢字的摸索過程。

順著這個觀念,請學習中文的朋友們不要怕說錯話、寫錯字。或許一個有趣的錯字,等到老師指正並講解後,反而讓您學到更多字詞的使用法。